2024年我国法律规定合同内的违约金上限是多少?

我签了一份合同,里面有关于违约金的条款。我不太清楚法律对合同里违约金的上限是怎么规定的,就怕违约金定得太高不合理。我想知道在2024年,按照我国法律,合同内的违约金上限到底是多少呢?
张凯执业律师

在探讨2024年我国法律规定的合同内违约金上限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对违约金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违约金是指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者法律直接规定,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应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它的存在是为了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对违约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裁。


在我国,《民法典》是处理合同相关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然而,《民法典》并没有明确规定合同内违约金的具体上限数额。不过,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为由请求减少的,应当以违约金超过造成的损失30%为标准适当减少;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为由请求增加的,应当以违约造成的损失确定违约金数额。虽然该解释是针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但在司法实践中,其他类型的合同纠纷也常参照此标准来判断违约金是否过高。


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当约定的违约金超过违约所造成损失的30%时,就可能被认定为“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此时,如果违约方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适当减少违约金,法院或仲裁机构通常会予以支持。例如,甲与乙签订了一份合同,因甲违约给乙造成了10万元的损失,而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为15万元。由于15万元已经超过了损失10万元的30%(即13万元),甲若请求减少违约金,法院或仲裁机构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合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标准。比如,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对于违约金和利息等费用总和的上限,可能会参照相关金融监管规定来确定。而且,在判断违约金是否过高时,法院或仲裁机构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所以,合同双方在约定违约金时,应尽量合理确定违约金数额,避免过高或过低,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如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违约金问题产生争议,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