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被告人供述是否能定罪?

我涉及一个案子,现在只有被告人自己的供述,没有其他证据。我不太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法院能不能仅凭被告人的供述就给其定罪,想了解一下相关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
张凯执业律师

在司法审判中,只有被告人供述是否能定罪,这是一个需要依据法律规定严谨判断的问题。下面将从法律规定和实际应用的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司法审判中证据的重要性以及对口供的谨慎态度。


“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这体现了法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只有通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收集到各种可靠的证据,才能准确地还原案件真相。而口供虽然也是证据的一种,但由于其具有主观性和易变性,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被告人的心理状态、记忆偏差、外界压力等,因此不能轻易地将其作为定罪的唯一依据。


在实际司法实践中,仅有被告人供述而无其他证据支持的情况,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比如,被告人可能出于各种原因作出虚假供述,像为了保护他人、受到威胁或者误解法律后果等。如果仅依据这样的供述就定罪,很可能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损害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相反,如果没有被告人的供述,但其他证据确实、充分,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能够排除合理怀疑,那么同样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证据确实、充分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在司法审判中,法官会全面审查各种证据,对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进行严格判断。对于只有被告人供述的情况,法官会进一步深入调查,寻找其他相关证据来印证供述的真实性。只有在证据达到确实、充分的标准时,才会作出有罪的判决。


只有被告人供述不能定罪。我国法律规定强调了证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以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和准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