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督必须立案的情形有哪些?

我最近发现市场上有些商家的行为感觉不太合规,但不知道哪些情况市场监督部门是必须立案处理的。我想了解一下,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能让我知道在遇到什么样的市场问题时,市场监督部门一定会立案调查呢?
张凯执业律师

在市场监督管理领域,立案是启动调查程序的重要环节。了解市场监督必须立案的情形,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相关情况。


首先,我们要明确立案的概念。立案是指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发现的案件线索进行审查后,认为有违法事实需要追究法律责任,决定作为行政案件进行调查处理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当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可能存在违法行为时,通过一定的判断标准,决定是否正式展开调查。


根据《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依据监督检查职权或者通过投诉、举报、其他部门移送、上级交办等途径发现的违法行为线索,应当自发现线索或者收到材料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予以核查,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决定是否立案;特殊情况下,经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个工作日。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具体而言,必须立案的情形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存在明确的违法事实。当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商家存在违反市场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如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就应当立案。例如,有消费者购买到标注为某知名品牌的商品,但经鉴定为假冒产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核实后,就必须立案调查。


二是涉及公共安全和重大利益。如果违法行为可能对公共安全、消费者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会立案。比如,食品生产企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可能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这种情况下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必然会立案处理。


三是投诉举报符合条件。当消费者或其他主体进行有效的投诉举报,且提供了初步的证据或线索,证明存在违法行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经过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的,也会立案。例如,消费者举报某餐厅使用地沟油,同时提供了一些相关的照片或视频等证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就会对该餐厅进行立案调查。


总之,市场监督必须立案的情形是基于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判断的。了解这些情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能促进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在遇到市场问题时,如果我们认为存在必须立案的情况,可以及时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反映,提供相关线索和证据,以便他们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