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叛逃罪的情形有哪些?

我是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最近看到一些关于叛逃罪的新闻,心里有点担心。想了解一下,在哪些具体情形下,国家工作人员会被认定构成叛逃罪呢?这种罪的后果很严重,我希望自己能清楚界限,避免不小心触犯法律。
张凯执业律师

叛逃罪是一种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而言,明确构成叛逃罪的情形至关重要。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叛逃罪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叛逃罪的定义。叛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接下来,具体分析构成叛逃罪的情形。


情形一: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其特定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在履行公务期间,应该坚守岗位,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如果在这个期间,未经允许擅自离开岗位,前往境外,并且有背叛国家的意图,就可能构成叛逃罪。比如,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代表国家出国参加重要会议期间,会议还未结束,就擅自离开会议地点,逃往其他国家,这种行为就符合该情形。


情形二:在境外履行公务时叛逃。当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外执行公务时,同样需要遵守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如果在境外工作期间,产生叛逃的想法并实施叛逃行为,也会构成叛逃罪。例如,某工作人员被派往国外进行项目合作,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为了个人私利,投靠境外反华势力,这种行为也构成叛逃罪。


情形三: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对于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法律有更严格的要求。因为他们掌握的国家秘密一旦泄露,会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害。所以,无论这些人员是在境内叛逃到境外,还是在境外叛逃,都会依照前款规定从重处罚。比如,从事国家机密研究的工作人员,私自携带机密文件叛逃境外,这种行为的危害性极大,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判断是否构成叛逃罪,还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即行为人必须具有背叛国家的故意,如果是因为被胁迫、被诱骗等非主观意愿的原因而离开岗位或者前往境外,一般不构成叛逃罪。


总之,国家工作人员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一旦构成叛逃罪,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也会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