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应还是法律效力?

我最近签了一份合同,但是不太清楚合同到底是具有法律效应还是法律效力,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我担心如果用词不准确会影响合同的效力,所以想了解一下正确的说法和相关的法律规定。
张凯执业律师

在法律语境中,正确的表述是“法律效力”,而非“法律效应”。下面为您详细解释两者的差异以及合同具备法律效力的相关内容。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当一部法律制定并生效后,它就对相关主体和事项产生普遍的约束力,人们必须遵守,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就合同而言,一旦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它便具有法律效力,意味着合同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第五百零二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法律效应”并非严格的法律术语,它更侧重于描述法律实施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这种效果可能是积极的,比如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秩序;也可能是消极的,比如给某些群体带来了不便。但在判断合同是否能够约束当事人时,我们使用“法律效力”这一概念。


一份合同要具有法律效力,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合同当事人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比如,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其次,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即当事人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订立合同,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最后,合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如果合同内容违法或者违背公序良俗,那么合同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所以,当我们谈论合同的约束力时,应当使用“法律效力”这一表述。在签订合同时,要确保合同符合上述生效要件,以保障合同能够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