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关于法人犯罪有哪些条款规定?
法人犯罪,也被称作单位犯罪,指的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下面我们详细来了解刑法关于法人犯罪的条款规定。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了单位负刑事责任的范围。该条指出,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犯罪行为单位都要承担责任,只有当法律明确规定这种行为属于单位犯罪时,单位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比如说,某些经济犯罪,法律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那么单位实施了这类犯罪行为,就要承担相应责任。
其次,第三十一条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双罚制”。不过,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也就是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只处罚单位中的个人,而不处罚单位本身,或者对单位和个人采取其他的处罚方式。例如,在一些环境犯罪中,如果单位的污染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单位要被判处罚金,同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会被判处相应的刑罚,如有期徒刑、拘役等。
刑法分则中也有很多条款涉及法人犯罪。比如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这一章中,就有多个罪名单位可以构成,像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走私罪等。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为例,如果单位以营利为目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标准,单位就要承担刑事责任。对于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该罪的量刑标准进行处罚。
再如,在危害税收征管罪中,单位可以构成逃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等。如果单位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就构成逃税罪。单位要被判处罚金,相关责任人也要承担相应的刑罚。
总之,刑法对于法人犯罪的规定较为系统和全面,涵盖了多个领域。单位和相关人员一定要遵守法律规定,避免触犯刑法。一旦涉及法人犯罪,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