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与租赁合同不一致时该怎么处理?
我签了一份租赁合同,最近发现合同里有些条款和《民法典》规定好像不太一样。我就担心之后出问题,不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到底该怎么处理,是按合同来还是按《民法典》来,想搞清楚具体的解决办法。
张
✓张凯执业律师
当《民法典》与租赁合同不一致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妥善处理。首先,我们要理解《民法典》的地位和作用。《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的基本准则,对各类民事活动包括租赁合同都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它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其规定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租赁合同则是合同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达成的协议,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体现。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当租赁合同的条款与《民法典》不一致时,处理方式如下:如果租赁合同的条款违反了《民法典》的强制性规定,那么该条款是无效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法律明确要求当事人必须遵守,不得通过约定排除的规定。例如,《民法典》第七百零五条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超过部分无效。如果租赁合同约定的租赁期限超过了二十年,那么超过的部分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要是租赁合同的条款只是与《民法典》的任意性规定不一致,这种情况下则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以租赁合同为准。任意性规定是指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排除适用的规定。比如,《民法典》第七百一十二条规定,出租人应当履行租赁物的维修义务,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如果租赁合同中约定由承租人负责维修租赁物,那么就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当事人首先应当对租赁合同进行全面审查,确定不一致的条款属于哪 种情况。如果发现合同条款违反强制性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对合同进行修改,使其符合法律规定。若双方无法协商一致,可以通过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解决争议。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会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对合同条款的效力进行认定,并作出公正的裁决。
总之,在处理《民法典》与租赁合同不一致的问题时,要准确把握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遵循公平、公正、合法的原则,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交易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