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定肇事逃逸行为?
我开车和别的车发生了点小碰撞,当时因为心里害怕就直接开走了。之后我很担心这会不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想了解一下法律上对于肇事逃逸行为是如何认定的,具体有哪些标准和情况呢?
法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执业律师
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关标准。下面为你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肇事逃逸。简单来说,肇事逃逸就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这里的关键在于当事人主观上有逃避责任的故意,并且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肇事逃逸行为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主观方面,当事人必须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如果当事人是因为受伤需要紧急就医、为了避免被现场群众殴打等合理原因离开现场,并且在事后及时报警、配合处理事故,一般不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例如,张三在事故发生后,因自己受伤严重,为了尽快得到治疗而驾车前往附近医院,同时让同行人员报警并留在现场等待处理,这种情况就不属于肇事逃逸。
客观方面,表现为当事人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这里的逃离不限于驾车逃离,也包括弃车逃离等方式。比如李四在撞车后,因为害怕承担责任,直接下车步行离开事故现场,这就符合肇事逃逸的客观表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也可能被认定为肇事逃逸。例如,当事人在发生事故后,虽然没有立即 逃离现场,但在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或者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也会按照肇事逃逸来处理。
总之,认定肇事逃逸行为需要综合考虑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肇事逃逸,建议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或向交警部门说明情况,以获得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