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的虚假信息该如何认定?

我最近遭遇了疑似网络诈骗,对方说了很多信息,我不太确定哪些算虚假信息。我想知道在法律上,网络诈骗里的虚假信息是依据什么来认定的,有哪些具体的标准和方法,希望能了解清楚,避免再次受骗,也想看看能不能追究对方责任。
张凯执业律师

在网络诈骗案件中,准确认定虚假信息至关重要,它是判定是否构成诈骗犯罪以及犯罪情节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认定网络诈骗中的虚假信息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虚假信息的定义。虚假信息指的是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内容。在网络诈骗场景下,犯罪分子常常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来欺骗他人,以获取非法利益。


从认定的角度来看,要判断信息是否与客观事实存在差异。比如,诈骗分子谎称自己是某知名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能为受害者提供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但实际上该机构并没有此类项目,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就是典型的虚假信息。此外,伪造文件、证件等也是常见的手段。例如,伪造房产证、营业执照等,以此来骗取他人的信任和财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而网络诈骗中的虚假信息正是实施诈骗行为的重要工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标准。该解释指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虚假信息还需考虑信息对受害者决策的影响。如果虚假信息直接导致受害者基于错误的认识而处分了自己的财产,那么就可以认定该信息在诈骗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受害者因为相信了诈骗分子编造的虚假中奖信息,而按照对方要求支付了所谓的手续费、保证金等,这种情况下,虚假中奖信息就是导致受害者遭受财产损失的直接原因。


另外,对于一些具有模糊性的信息,要结合具体情境和普通人的认知水平来判断。不能仅仅因为信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就认定为虚假信息,而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总之,认定网络诈骗的虚假信息需要综合考虑信息与客观事实的差异、对受害者决策的影响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等多方面因素。在面对网络信息时,我们要保持警惕,仔细甄别,避免陷入诈骗陷阱。一旦遭遇网络诈骗,要及时保留相关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