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与所得税的关系?

我在处理公司财务报表时,看到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这两项,不太明白它们和所得税到底有啥关系。比如在计算利润、交税的时候,它们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又有啥影响,希望能得到清晰的解释。
张凯执业律师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是会计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与所得税密切相关。下面将分别对它们进行解释,并说明它们与所得税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所得税费用的基本概念。所得税费用是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对其经营所得应缴纳的税款。在会计核算中,企业的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往往会存在差异。会计利润是按照会计准则计算得出的,而应纳税所得额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这种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而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未来预计可以用来抵税的资产。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就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意味着企业在未来期间可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减少未来的所得税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企业应当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例如,企业计提了一项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少了,但税法规定在实际发生损失时才允许扣除,这就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企业可以在未来实际发生损失时,用这部分差异来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相应地就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则相反,它是指未来期间应缴纳所得税的义务。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意味着企业在未来期间需要增加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增加未来的所得税费用。同样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企业应当确认由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比如,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税法规定采用直线法折旧,在前期,会计上计提的折旧额会大于税法规定的折旧额,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企业在未来需要就这部分差异缴纳更多的所得税,因此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与所得税费用的关系体现在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中。所得税费用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是根据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所得税金额,而递延所得税是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期末应有的金额相对于原已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当期发生额,但不包括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的所得税影响。用公式表示为: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其中,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 -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 -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总之,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是为了协调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它们反映了企业未来所得税的影响,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决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它们的存在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