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买假是否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
在探讨知假买假是否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先了解相关法律概念和规定。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交易和经济秩序。该法所定义的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目的是用于生活消费。
对于知假买假的情况,司法实践和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知假买假者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保护的消费者范畴。因为他们购买商品并非是基于生活消费的目的,而是可能出于获取高额赔偿等其他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知假买假者的行为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如果支持这类行为获得赔偿,可能会导致一些人滥用权利,破坏市场秩序。例如,有些人可能会专门寻找所谓的“假货”进行购买,然后以维权之名获取利益,这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初衷不符。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要购买者购买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是用于个人生活消费,即便其知道商品可能是假货,也应当认定为消费者。从法律条文的角度来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明确将知假买假者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而且,让知假买假者获得赔偿,能够对经营者的售假行为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促使经营者规范经营,保障商品和服务的质量。
在司 法实践中,不同地区的法院判决也存在差异。一些法院会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进行判断。如果能够证明购买者是为了生活消费而购买商品,并且商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那么法院可能会支持知假买假者的合理诉求。但如果有证据表明购买者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进行知假买假,法院可能不会支持其获得赔偿的请求。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于食品、药品领域的知假买假行为有特殊规定。该规定第三条明确指出,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意味着在食品、药品领域,知假买假者可以依据该规定要求赔偿。这是因为食品和药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于这类特殊商品,需要更加严格地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加大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
综上所述,知假买假是否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购买者的购买目的、商品的性质以及具体案件的情况等因素。如果涉及到食品、药品领域的知假买假,购买者的合法权益通常会得到法律的保护。而对于其他商品和服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