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权房被抵押人卖了是否违法?
小产权房被抵押人卖了是否违法,需要分情况来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产权房和抵押的概念。小产权房通常是指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未办理相关证件,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其产权证不是由国家房管部门颁发,而是由乡政府或村政府颁发,所以也叫做“乡产权房”。抵押则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从法律层面来说,根据《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但是,小产权房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小产权房没有完整的产权,其交易受到很多限制。一般情况下,小产权房是不能自由买卖的,这是因为它的产权存在瑕疵,没有经过合法的土地出让和规划审批等程序。
如果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在抵押合同中明确约定,抵押人在抵押期间不得转让抵押的小产权房,那么抵押人擅自将小产权房卖掉的行为就违反了合同约定,构成违约。从这个角度讲,这种行为在合同层面是违法的。同时,由于小产权房本身交易受限,即使抵押人将其卖掉,买受人也难以获得合法有效的产权。
另外,根据《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和流转有严格的规定。小产权房的买卖可能会涉及到违反土地管理法规的问题。如果抵押人在未经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将小产权房卖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这种交易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如果小产权房被抵押人卖了,原产权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方面,可以依据抵押合同追究抵押人的违约责任,要求其承担赔偿损失等责任。另一方面,如果买卖小产权房的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可以向法院请求确认该买卖行为无效,要求返还房屋。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小产权房的问题比较复杂,可能会涉及到很多利益关系和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起来可能会比较棘手。比如,在一些情况下,买受人可能是善意的,并且已经支付了房款并实际入住,这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通过协商、调解或者诉讼等方式妥善解决。总之,小产权房被抵押人卖了是否违法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具体的合同约定和相关法律法规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