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先仲裁后诉讼的情况包括哪些?

我是一名劳动者,和公司产生了一些纠纷。听说劳动纠纷处理有先仲裁后诉讼的流程,但不太清楚具体哪些情况是要这样操作的。我想知道在哪些情形下,我得先去申请劳动仲裁,之后才能去法院起诉公司呢?
张凯执业律师

在劳动纠纷中,劳动者先仲裁后诉讼是一个常见的处理流程,这主要涉及到劳动争议处理的相关规定。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劳动者先仲裁后诉讼的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的基本概念。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它是一种非司法程序,由专门的仲裁机构来处理劳动纠纷。而劳动诉讼则是指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判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就明确了劳动争议处理的一般程序是先仲裁后诉讼。


具体来说,以下几种常见情况劳动者需要先进行仲裁后才能诉讼。


一是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比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方对于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存在分歧。这种情况下,劳动者需要先通过劳动仲裁来确认劳动关系,若对仲裁结果不服,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是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例如,用人单位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工作岗位、工资待遇等内容,劳动者不同意,双方因此产生纠纷。劳动者应先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后若仍有异议,可向法院起诉。


三是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当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或者劳动者主动辞职时,双方可能就辞退或辞职的合法性、补偿等问题产生争议,此时也需要先经过仲裁程序。


四是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像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或者不给予劳动者法定的休息休假时间等,劳动者可以先申请仲裁解决,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再进行诉讼。


五是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比如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或者在劳动者发生工伤后,对于工伤医疗费的支付存在争议,都需要先仲裁后诉讼。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也进一步强调了劳动争议处理的先仲裁后诉讼原则。它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之,在劳动纠纷中,大部分情况下劳动者都需要先通过劳动仲裁来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劳动仲裁具有专业性、高效性等特点,能够快速解决一些劳动纠纷。同时,法律规定先仲裁后诉讼的程序,也是为了合理配置司法资源,让劳动纠纷得到更妥善的处理。所以,劳动者在遇到上述劳动争议时,应按照法律规定先申请仲裁,若对仲裁结果不服,再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