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可业务和营业范围有什么关系?

我打算开一家公司,听说有些业务需要许可证。我不太清楚许可业务和公司的营业范围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许可业务都要包含在营业范围里吗?不包含会怎样?营业范围里的业务都得有许可证吗?希望能有人给我讲讲。
张凯执业律师

在商业经营的范畴内,许可业务和营业范围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有着各自明确的界定。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营业范围。营业范围是指企业可以从事的生产经营与服务项目,它是企业合法经营的边界。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成立时向登记机关申请并经核准允许从事的业务种类。比如一家科技公司,它的营业范围可能包括软件开发、技术咨询、电子产品销售等。营业范围体现了企业的经营方向和可能涉及的业务领域,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市场主体应当按照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也就是说,企业只能在登记的营业范围内开展业务,超出这个范围经营可能会面临法律风险。


接下来,我们说说许可业务。许可业务是指某些特定的经营活动需要经过相关行政部门的批准,取得相应的许可证后才能开展。这是因为这些业务往往涉及公共安全、健康、环境等重要方面,需要政府进行严格的监管。例如,从事食品销售的企业需要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需要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这些许可证是企业合法开展特定业务的凭证。


许可业务和营业范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情况下,企业想要从事许可业务,首先该业务要在其营业范围内。也就是说,只有营业范围中包含了相关许可业务,企业才有资格去申请对应的许可证。比如一家餐饮公司,它的营业范围里有餐饮服务这一项,才可以去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来开展餐饮服务业务。反之,如果企业的营业范围中没有某项业务,即使取得了该业务的许可证,也不能合法经营,因为超出了登记的营业范围。而且,并不是营业范围里的所有业务都需要许可证。有些业务属于一般经营项目,企业在登记了营业范围后就可以直接开展经营;而有些业务则属于许可经营项目,必须取得许可证才能经营。


如果企业超出营业范围从事许可业务,或者从事了营业范围内但未取得许可的业务,都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的规定,擅自改变主要登记事项或者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的,登记主管机关可以根据情况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停业整顿、扣缴、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处罚。


综上所述,企业在规划自身的发展和经营时,要准确界定营业范围,并清楚哪些业务需要许可证。先确定好营业范围,再根据业务需求去申请相应的许可证,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