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罪是否要看杀人者的心理状态?

我想了解在法律判罪中,杀人者的心理状态到底重不重要。我身边发生了一起杀人案件,有人说判罪只看结果,有人说杀人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也很关键,我不太确定,所以想问问在法律上,判罪到底会不会看杀人者的心理状态呢?
张凯执业律师

在法律判罪中,杀人者的心理状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下面从法律概念、具体法律规定以及相关案例来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杀人者的心理状态。在法律上,这主要涉及到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这两个概念。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比如,张三为了谋取李四的财产,精心策划并实施了杀害李四的行为,张三在实施杀人行为时,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李四死亡,并且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这就是典型的犯罪故意。而犯罪过失则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例如,王五在驾驶车辆时,因为疏忽大意没有注意到前方行人,导致将行人撞死,王五并非是希望或者放任行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而是由于疏忽大意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就属于犯罪过失。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不同心理状态下的杀人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的故意杀人就是基于犯罪故意的心理状态实施的杀人行为。而《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体现了对于基于犯罪过失心理状态实施的致人死亡行为的处罚规定。从这两条规定可以看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对应着不同的罪名和不同的量刑幅度,这充分说明了杀人者的心理状态在判罪中的重要性。


通过一个具体案例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点。曾经有一个案例,甲和乙在争吵过程中,甲一时冲动拿起旁边的水果刀刺向乙,导致乙死亡。经过调查发现,甲在刺向乙时,并没有杀害乙的故意,只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实施了伤害行为,结果导致了乙的死亡。最终,法院根据甲的心理状态,认定甲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而不是故意杀人罪。这就是因为甲在实施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并非是积极追求乙的死亡结果,而是在伤害故意的支配下实施了行为,最终导致了死亡结果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判罪时,杀人者的心理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罪名的认定,还直接影响到量刑的轻重。司法机关在处理杀人案件时,会综合考虑各种证据,准确判断杀人者的心理状态,以确保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