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据实报销的方法在法律上有什么规定和要求?

我在公司处理报销事宜,听说要采取据实报销的方法。但我不太清楚这种报销方法在法律层面有啥规定,也不知道操作的时候要注意些啥,担心会违反法律规定,想了解下这方面的具体法律要求。
张凯执业律师

在法律语境下,据实报销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财务处理方式,在许多场景中都有涉及,比如公司员工的费用报销、项目经费的使用等。下面我们详细探讨一下据实报销的法律规定和要求。


首先,从诚实信用原则来看,据实报销体现了这一重要的法律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在报销行为中,这就要求报销人必须如实提供与费用相关的真实信息,不得虚报、瞒报或提供虚假的报销凭证。例如,员工不能将私人消费的发票伪装成因公消费进行报销,这种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严重的可能会引发法律责任。


其次,关于报销凭证的合法性。在据实报销时,报销凭证必须是合法有效的。这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该办法规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报销人在获取发票等报销凭证时,要确保其来源合法、内容真实。如果使用虚假发票进行报销,不仅无法获得报销,还可能面临税务部门的处罚。比如,购买假发票用于报销,根据相关规定,可能会被处以罚款等行政处罚。


再者,对于企业内部的报销制度,也需要符合法律规定。企业有权制定自己的报销政策和流程,但这些制度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企业的报销制度应当明确报销的范围、标准和审批流程等内容。例如,企业规定员工出差住宿费用在一定标准内可以报销,这一标准应当合理且符合实际情况。如果企业的报销制度不合理地限制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关于财务监管方面。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组织,都有义务对报销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相关的财务人员和审批人员要认真审核报销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果因审核不严导致虚假报销情况发生,企业可能会面临财务损失,相关责任人也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在一些国有企业中,财务人员如果疏忽大意,未能发现虚假报销行为,可能会受到内部的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总之,采取据实报销的方法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和企业内部制度。报销人要如实提供信息,确保凭证合法;企业要制定合理的报销制度并加强监管,以保障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