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期限在什么时候能够变更?
劳动合同期限的变更,指的是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经双方协商一致或出现法定情形时,对原合同约定的期限进行调整。下面将详细为您阐述在哪些情况下劳动合同期限能够变更。
首先,协商一致是变更劳动合同期限的常见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意味着,只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愿意,并且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就可以对劳动合同期限进行变更。例如,劳动者因个人发展规划,希望在原合同到期后续签较短期限的合同,而用人单位也表示同意,双方就可以通过书面协议变更合同期限。
其次,出现法定情形时也可能导致劳动合同期限变更。当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时,双方可能需要变更合同期限。这里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包括企业迁移、被兼并、企业资产转移等,并且排除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等经济性裁员的情况。比如,企业因城市规划需要进行搬迁,原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地点发生了重大改变,此时企业与劳动者可能需要协商变更劳动合同期限等相关内容。但这种变更也需要遵循法定程序,用人单位应与劳动者充分协商,若协商不一致,用人单位在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此 外,如果用人单位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期限,且未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这种变更通常是无效的。因为劳动合同是双方的合意,任何一方都不能擅自改变合同内容。劳动者有权拒绝用人单位不合理的变更要求,并要求按照原合同继续履行。如果用人单位因此解除劳动合同,可能构成违法解除,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
在面对劳动合同期限变更的问题时,劳动者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用人单位提出变更要求时,应仔细审查变更的原因和条件是否合理,若同意变更,要确保签订书面协议,并明确变更后的权利和义务。若不同意变更,要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