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仲裁立案后填写调解书是一个坑?

我申请了仲裁,立案之后,对方让我填写调解书。但我听说这可能是个坑,有点拿不准。我想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填写调解书会有什么潜在风险吗?我该如何判断是不是该填这个调解书?
张凯执业律师

在探讨为什么有人说仲裁立案后填写调解书是一个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仲裁调解书。仲裁调解书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仲裁当事人在自愿协商、互谅互让基础上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律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协议的结果制作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仲裁立案后填写调解书是个坑呢?首先,可能存在权利让步问题。在调解过程中,为了达成和解,双方往往需要作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有时候,申请人可能为了尽快拿到赔偿或者解决纠纷,而在赔偿金额、责任认定等方面作出较大的让步。一旦签署了调解书,就意味着对这些让步的认可,之后就很难再反悔。例如,本来申请人有充分的证据可以争取到更高的赔偿,但在调解时,因为急于解决问题,接受了较低的赔偿方案。


其次,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在仲裁过程中,双方掌握的信息可能并不完全对等。一方可能利用另一方对法律规定、案件情况的不了解,在调解协议中设置一些隐藏条款或者模糊表述。当签署调解书后,另一方可能才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害,但此时调解书已经生效,再想改变就非常困难了。


再者,执行风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调解书和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对方不履行调解书确定的义务,申请人需要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强制执行的过程可能会比较复杂和漫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对方可能会通过转移财产等方式来逃避执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仲裁立案后填写调解书就一定是个坑。如果调解方案是公平合理的,并且能够满足双方的需求,那么调解书是一种高效、便捷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在面对是否填写调解书的问题时,当事人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对调解方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可以咨询专业的律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仔细审查调解书的内容,确保其中的条款清晰明确,没有隐藏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困境,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